【中科中渙】新能源汽車成長的必然代價?每賣出14輛就有1輛被召回
發布日期:2021-04-21 來源: 瀏覽次數:332
一年內“自燃”超50起
電動車“自燃”是2020年消費者維權的重點領域——盡管目前來看數量并不大,但社會關注度極高。據一覽眾咨詢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年有61起汽車自燃/起火事故,其中已明確的純電動汽車事故達到51起,占比84%,而事故原因大部分是動力電池問題導致。
比如去年某車型連續出現三次起火事件。2021年1月,一位新能源車車主在開進地下室停車場時車輛起火,整輛車燒到面目全非。電動車的電池等核心部件一旦出問題,很容易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對電池的關心正在逐步上升,這即將成為消費者的投訴熱點。
事實上,車企爭先恐后搶裝“不起火電池包”,作為供應商的電池廠商也在使出渾身解數保障電池安全。
比亞迪推出了“不起火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研發出“只冒煙不起火”電池,欣旺達研發出安全型的電池系統“不起火的欣旺達方案”,蜂巢能源發布熱失控系統性解決方案“冷蜂”,動力電池新勢力領湃新能源提出零風險等“四個零”戰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電池安全技術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是純電動汽車性能升級的第一關鍵,也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研發動力電池要以安全為核心,全力提升現有鋰離子電池系統安全技術。”
但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召回數量仍出現數倍增長。統計顯示,2020年21家汽車生產者共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31次,涉及汽車9.41萬輛,相較于2019年召回數量增長近2倍。相當于每賣14輛車就有1輛被召回。而其中,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召回的主要原因。去年6月,工信部發文要求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降低車輛起火風險。
鋰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和電化學儲能的核心部件,其火災行為復雜且事故危害性較大,傳統消防手段難以有效應對。
中科中渙自主研發的—鋰離子電池火災防控技術產品致力于解決新能源領域的消防難題,通過多參數耦合探測技術與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預測模型的有機結合,實現對電池火災的精準判斷和多級預警,有效降低了傳統探測所存在的誤報、漏報現象;其獨特的點動噴射技術可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火災的快速撲救和長效抑制,較大程度保護相關人員安全。
安徽中科中渙防務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交通領域公共安全早期預警和全套解決方案供應商,致力于解決行業及下游客戶的痛點問題。公司基于對交通領域公共安全的技術積淀,聚焦于新能源和公共交通兩大方向,將核心團隊多年軍工技術積淀持續創新導入民用市場,有效提高了下游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
一年內“自燃”超50起
電動車“自燃”是2020年消費者維權的重點領域——盡管目前來看數量并不大,但社會關注度極高。據一覽眾咨詢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年有61起汽車自燃/起火事故,其中已明確的純電動汽車事故達到51起,占比84%,而事故原因大部分是動力電池問題導致。
比如去年某車型連續出現三次起火事件。2021年1月,一位新能源車車主在開進地下室停車場時車輛起火,整輛車燒到面目全非。電動車的電池等核心部件一旦出問題,很容易危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對電池的關心正在逐步上升,這即將成為消費者的投訴熱點。
事實上,車企爭先恐后搶裝“不起火電池包”,作為供應商的電池廠商也在使出渾身解數保障電池安全。
比亞迪推出了“不起火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研發出“只冒煙不起火”電池,欣旺達研發出安全型的電池系統“不起火的欣旺達方案”,蜂巢能源發布熱失控系統性解決方案“冷蜂”,動力電池新勢力領湃新能源提出零風險等“四個零”戰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電池安全技術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是純電動汽車性能升級的第一關鍵,也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研發動力電池要以安全為核心,全力提升現有鋰離子電池系統安全技術。”
但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召回數量仍出現數倍增長。統計顯示,2020年21家汽車生產者共實施新能源汽車召回31次,涉及汽車9.41萬輛,相較于2019年召回數量增長近2倍。相當于每賣14輛車就有1輛被召回。而其中,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召回的主要原因。去年6月,工信部發文要求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降低車輛起火風險。
鋰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和電化學儲能的核心部件,其火災行為復雜且事故危害性較大,傳統消防手段難以有效應對。
中科中渙自主研發的—鋰離子電池火災防控技術產品致力于解決新能源領域的消防難題,通過多參數耦合探測技術與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預測模型的有機結合,實現對電池火災的精準判斷和多級預警,有效降低了傳統探測所存在的誤報、漏報現象;其獨特的點動噴射技術可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火災的快速撲救和長效抑制,較大程度保護相關人員安全。
安徽中科中渙防務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交通領域公共安全早期預警和全套解決方案供應商,致力于解決行業及下游客戶的痛點問題。公司基于對交通領域公共安全的技術積淀,聚焦于新能源和公共交通兩大方向,將核心團隊多年軍工技術積淀持續創新導入民用市場,有效提高了下游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